新加坡加密货币监管政策全面解析

Posted by VHNY Web3 情报站 on July 12, 2025

加密货币作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记账单位,凭借其假名化与防篡改的特性,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。然而,由于其价值波动剧烈,它更类似于资产而非货币。新加坡并未禁止加密货币,而是通过监管相关商业活动、审批经营机构牌照,在鼓励创新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寻求平衡。随着市场创新加剧投资风险,新加坡也在不断强化投资者保护措施。

加密货币的本质与特点

什么是加密货币?

加密货币是区块链上的记账单位,所有账户余额都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中。与银行中心化账本不同,区块链每个网络节点都有备份,形成“去中心化”结构。区块链定期更新,通过竞争机制决定记账权,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确保交易可查证、难篡改,从而保障资金安全。加密货币因而继承了假名化和防篡改的特性。

货币还是资产?

加密货币价值极不稳定,以比特币为例,其价格从2010年不足1美元飙升至2020年超过5万美元,又在2021年5月单月下跌逾30%。这种波动主要源于发行对象集中、价格易被操纵。比特币通过“工作量证明”分配记账权,新增币大多流向计算能力最强的节点;其他加密货币也可能采用“权益证明”或预留激励给创始团队,导致持有集中。截至2022年1月,最高余额的2000个账户持有超40%的比特币总量。所有者集中导致市场换手率低,少量资金即可推高价格,而大节点出售则引发暴跌。因此,加密货币更接近资产而非货币。

稳定币试图锚定法币价值,结合匿名交易与跨境便捷性,如USDC被用于Visa和MasterCard清算。但稳定币价值依赖发行方信用和储备资产,而非国家税收能力。许多稳定币如USDT储备不足且缺乏审计,若发生挤兑可能冲击金融系统。因此,稳定币更像债权而非货币。

总市值增长的背后

比特币市值占加密货币总市值近一半,2017年前占比超90%。其总量有限、知名度高、涨幅大,吸引投资者囤积,低换手率易形成涨价循环。同时,比特币与传统资产相关性低,被机构投资者用于降低投资组合波动。

此外,加密货币被用于投资区块链金融机构。许多项目发行代币作为股权,投资者购买以看好项目前景。智能合约低成本仿制金融合约,形成去中心化金融(DeFi),提供借贷、股票分拆交易等服务,受部分投资者青睐。

然而,总市值增长潜藏危机。疫情后加密货币与传统资产相关性增强,部分币种获利百倍,也有因创始人套现而归零。区块链突破传统金融门槛的同时,易忽视职业操守,危及金融稳定,监管必要性日益凸显。

新加坡的监管框架

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将加密货币分为三类:实用型代币、证券型代币和支付型代币。实用型代币不受监管,后两者由专门法规监管。

《支付服务法》

2020年1月生效的该法监管支付型代币(DPT),要求交易机构申请DPT经营权。金融机构分为四类:

  • 货币兑换机构:仅经营汇兑,包括法币与加密货币兑换。
  • 普通支付机构:月均交易额低于300万新币。
  • 主要支付机构:月均交易额高于300万新币。
  • 持牌交易所:经批准经营加密货币衍生品。

监管要求逐级提升:货币兑换机构需符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规定;普通支付机构增加资金安全要求;主要支付机构需满足最低资本额25万新币或存款保险10万新币;持牌交易所的衍生品保证金受严格监管。

目前有4家持牌支付机构,约50家机构处豁免期(可经营),约40家不再豁免。豁免机构需持续与MAS沟通,符合反洗钱、风险防范等要求。仅持牌交易所可经营衍生品。

《数字代币发售指南》

2020年5月颁布的该指南监管证券型代币,补充《证券与期货法》。MAS对融资项目具体分析,纳入证券法规监管。

《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》

2022年4月通过的该法案强化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:

  • 扩大受监管行为:包括直接或间接交易、兑换、转账、保管加密货币及提供投资建议。
  • 增加受监管机构:覆盖在新加坡设立但向境外提供服务的经营机构,以维护市场声誉。

监管与创新的平衡

MAS通过分类监管鼓励区块链创新。实用型、证券型和支付型代币常重合,如以太坊从功能开发到代币交易。MAS重点监管支付类代币,使技术开发期公司免于严格监管。例如Project Ubin提升银行间结算效率,Xfers发行新元稳定币XSGD。

《支付服务法》全面覆盖加密货币业务,维护金融稳定。监管标准依交易额和业务复杂度差异化,通过监测“关键少数”防范风险。

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

随着市场创新,MAS不断强化投资者保护:

  • 2016-2017年:ICO融资活跃伴诈骗,MAS声明加密货币非法偿货币、投机性强,投资损失自负。
  • 2018年:衍生品兴起,要求持牌交易所严格管理保证金,非持牌产品不受监管。
  • 2019-2020年:DeFi吸引零售投资者,但机构漏洞致资金丢失,如QuadrigaCX破产损失2亿美元。2020年11月修订《支付服务法》,将监管扩至转账、托管钱包、去中心化交易所和稳定币。
  • 2021年:资金大量流入DeFi,5月暴跌暴露与传统资产相关性风险。
  • 2022年:美联储加息预期致加密货币大跌,MAS发布《数字支付代币服务指引》,警示高风险、限制营销渠道,并加强国民金融教育。

常见问题

新加坡允许加密货币交易吗? 是的,新加坡允许加密货币交易,但相关商业活动需受监管,经营机构须申请牌照以确保合规。

加密货币在新加坡被视为货币吗? 不是。由于价值不稳定,加密货币被认定为资产而非货币,稳定币则更像债权。

如何选择合规的交易平台? 应选择持有MAS颁发的DPT经营权的机构,如持牌支付机构或交易所,避免未受监管平台以降低风险。👉 查看合规平台列表

稳定币是否风险较低? 不一定。稳定币价值依赖发行方储备资产,若储备不足或发生挤兑,可能引发价值暴跌,甚至冲击金融系统。

DeFi项目受监管吗? 是的。MAS通过《支付服务法》修订将去中心化交易所等DeFi业务纳入监管,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。

普通投资者应注意什么? 加密货币高风险且波动大,不适合普通公众。投资前应充分了解风险,选择合规平台,并避免盲目跟风炒作。

新加坡的监管政策体现了在创新与稳定间的精细平衡,为全球提供了有益借鉴。投资者应保持理性,遵循法规,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。